《廣東發明專利估值研究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我國專利統計分析》發布
專利代理 發布時間:2023-04-18 23:30:44 瀏覽: 次
今天,樂知網小編 給大家分享 《廣東省發明專利估值研究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我國專利統計分析》發布,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出現下降
《廣東省發明專利估值研究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年廣東省發明專利估值研究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1月29日,《廣東省發明專利估值研究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副主任、廣東省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長謝紅發布了廣東省發明專利估值研究報告,這是廣東第二次發布專利估值研究報告。
發布會現場。
通訊員供圖謝紅副在致辭中表示,廣東省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已經從量的增長和積累,逐步進入到質的提升和高價值的發掘階段,知識產權與金融的結合會愈加緊密。
知識產權資本化及證券化進程的加快,對專利價值評估提出了更高和更加急迫的要求。
為此,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通過大膽探索和研究,目前在專利估值領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保護中心已經連續兩年開展年度授權發明專利估值及發布活動,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研究報告指出,廣東省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共計59742件,估值總額約為251億元,約占當年全省GDP的0.23%。
其中,專利均值約42.06萬元,中間值約為28.66萬元,比上一年增長18萬元,專利價值的分布更加均衡合理;10萬元以下的發明專利占比大幅下降,反映出廣東省發明專利價值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
全省超千萬元的專利達18件,其中13件分布在深圳,深圳市發明專利估值總額約106億元,位居全省首位。
從國民經濟行業類別來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專利估值最高,約98.80億元。
從國際專利分類的角度分析,估值樣本中專利估值在IPC大類中排名前三位分別是H04、G06、H01。
據了解,本次專利估值研究結論主要有以下特點:企業是推動創新的主力軍。
在59742件發明專利中,企業的專利數量為50106件,專利估值達222.00億元。
隨著企業的技術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也逐步完善,因此,企業社會創新主體的地位在未來一段時間依然十分穩固。
技術密集型產業創新程度高。
在本次估值中,專利估值在國民經濟行業二級分類中專利估值最高的產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與這些行業具有技術知識所占比重大、科研費用高、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價值高等原因密不可分。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形成區域創新集群。
以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基礎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聚集了全省核心的創新主體,在創新知識、技術、產品及工藝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能力,在聯系緊密的同時,又能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要素資源。
第四,區域創新環境仍存在差異,相比于珠三角地區,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有效專利數量及專利估值的占比較小。
以上數據反映出近年我省深入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知識產權強省戰略和大力推進的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將專利估值研究工作作為中心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不斷探索、創新、完善估值方法。
本次估值采用了獨創的“產業法”,該估值方法認為決定一件專利價值的主要因素為應用該專利的產品的市場總價值,同時,專利的價值還應當與該產品所屬產業的專利敏感度,專利價值回報期望值,以及該專利產品上附加的有效專利數量和該專利持有人的市場影響力密切相關,“產業法”經過近年不斷優化和改進,可為大量專利進行科學、客觀的估值。
仿生魚餌 瘢痕貼 版權符號 專利權怎么申請 聲明英文 香港品牌商標注冊 高新技術產品認定
《我國專利統計分析》發布,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出現下降
《我國專利統計分析》發布,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出現下降,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增速有所放緩。
三類專利中,發明專利申請量比上年減少9.2%,占專利申請總量的32.0%。
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達到124.4萬件,比上年減少了 10.8%。
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為 36.1 萬件,比上年增長了4.3%。
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占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總數的65.0%和 61.6%。
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達 13.3件。
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5.9萬件,國際排名為第一。
2018年我國三方專利擁有量達到5323件,國際排名第4位。
# 一、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增速放緩 #我國專利申請量為438.0萬件,比上年增長1.3%。
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40.1件,比上年下降9.2%,占專利申請總量的32%;實用新型專利申請226.8萬件,比上年增長9.5%;外觀設計專利申請71.2萬件,比上年增長 0.4%。
我國專利授權量為259.2萬件,比上年增長5.9%,增速較上年明顯回落。
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45.3萬件,比上年增長4.8%;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授權量分別為55.7萬件和158.2萬件,分別較上年增長3.8%和7.0%。
# 二、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出現下降 #國內專利申請量總數達419.5萬件,比上年增長了1.2%。
其中,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在多年持續增長后,首次出現下降,為124.4萬件,比上年減少了10.8%;實用新型專利申請226萬件,比上年增長了9.5%;外觀設計專利申請69.2萬件,比上年增長了0.4%。
國內專利授權量達到247.4萬件,比上年增長了6.0%。
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36.1萬件,比上年增長了4.3%;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量為157.4 萬件,比上年增長7.0%;外觀設計專利授權量為53.9萬件,比上年增長了4.2%。
國外來華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5.7萬件,比上年增長6%。
國外發明專利授權量為9.2萬件,比上年增長6.6%。
# 三、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出現明顯回落 #企業在國內職務發明專利的機構分布中占據主導地位,但申請量出現明顯下降。
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80.8萬件,比上年下降9.9%,占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的65.0%;國內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22.2萬件,比上年增長了0.1%,占國內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的61.6%。
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10的企業均為內資企業。
華為技術有 限公司以4510件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居第一,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分別占據第二、第三位。
# 四、國內有效專利的結構持續優化 #,我國的有效專利總量為972.2 萬件。
其中,國內有效專利和國外有效專利分別為881.2萬件和91.0萬件,比上年分別增長17.2%和5.5%。
在國內有效專利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為192.6萬件,占比21.9%,比上年減少0.3個百分點。
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不含港澳臺)已達到13.3 件,提前實現了“十三五”規劃的發展目標。
排名前三位的地區分別是北京(155.8件/ 萬人)、上海(53.5件/萬人)和江蘇(30.2件/萬人)。
# 五、PCT國際專利申請躍居世界首位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我國發明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 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為5.9萬件,比上年增長10.8%。
我國的PCT申請量超過美國(5.7萬件),躍居世界首位。
日本的PCT申請量為 5.3萬件,排第3位。
三方專利擁有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專利質量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根據OECD對41個擁有三方專利國家(地區)的統計,2018年的三方專利總數為5.7萬件,其中35個OECD 成員國獲得的三方專利為5.0萬件,占總數的87.7%;歐盟27國擁有三方專利1.1萬件,占總數的20.7%。
從國家分布來看,日本為1.9萬件,美國為1.3萬件,兩國擁有的三方專利占總量的54.9%。
2018 年,中國的三方專利數為5323件,較上年增長了28.2%,占全部三方專利的9.3%,國際排名上升一位,居第3位。
韓國專利申請流程及費用 技術盡職調查 專利權恢復期限 專利價值評估專利無效檢索 專利權恢復流程 專利無效前檢索 專利實施許可種類
《2020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刷新
日前,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發布了《2020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在新基建政策的激勵下,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刷新。
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
盡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但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卻并未因此受阻,截至今年10月,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共計69.4萬件,同比增長56.3%。
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年度變化趨勢(受公開滯后影響,2020年專利數據公開不完整,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10月底)報告顯示,從申請人分布看,互聯網企業和高等院校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主力軍。
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都名列前茅,華為、浪潮等信息技術制造業企業體現了雄厚研發實力。
其中,百度公司分別以9364件專利申請和2682件專利授權處于領先地位,并在深度學習技術、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自動駕駛、知識圖譜、智能推薦、交通大數據等多個領域位居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首位,華為公司則在專利申請總量和授權總量中分列第三、第二位。
同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等院校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創新主體。
專利申請 項目專利申請,資深團隊 如未通過審核,無條件退款專利申請 登記專業的專利申請申請,在線登記入口,保護原創,中國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
報告顯示,云計算作為人工智能的基礎支撐技術,專利占比最多,達到18.38%;計算機視覺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技術,緊隨其后,占比為17.72%;深度學習、自動駕駛及智能機器人各占比為14.52%、12.36%和9.55%。
其后按照占比數值排序,分別是占比7.58%的交通大數據、占比5.72%的智能推薦、占比5.65%的自然語言處理、占比5.35%的智能語音、占比3.16%的知識圖譜技術。
值得關注的是,除應用技術外,我國創新主體注重在基礎技術領域布局。
以深度學習為例,特定功能的數字方法、數字識別、基于生物學模型的計算機系統等基礎技術分支,我國該領域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企業,如百度、騰訊、平安科技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專利,說明我國在具體關鍵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發已具有一定基礎。
截至今年10月,我國創新主體在疫情防控相關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申請專利達3036件,分布于疫情監測、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領域。
在疫情監測方面,圍繞自動測溫系統,百度、清華大學等企業和科研院所共申請專利244件,獲得授權41件;在交通大數據技術領域,百度、國家電網等企業共提出198件專利申請,推出疫情地圖、疫情跟蹤、同乘查詢等信息服務系統,有效保障了人群出行及疫情源頭的追蹤溯源;在防控救治方面,科大訊飛、百度等企業在智能語音領域共申請專利301件;以智能問診平臺、新冠肺炎檢測、智能監測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醫療救治中共申請470件專利;在資源調配方面,疫情期間自動駕駛技術得到了良好應用,如百度Apollo于2月10日宣布對服務疫情的企業免費開放低速微型車套件及自動駕駛云服務,幫助合作伙伴快速開發出消毒車、配送車,馳援疫情防控前線;機器人技術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服務,華為、中興、騰訊等企業申請智能機器人專利207件。
《廣東省發明專利估值研究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的介紹就聊到這里。
更多關于 《我國專利統計分析》發布,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出現下降 的資訊,可以咨詢 樂知網。
(樂知網- 領先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聚焦 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業務)。
關鍵詞: 申請專利 發明專利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