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企業如何突圍337調查雷區,涂料行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勢在必行
專利代理 發布時間:2023-08-04 23:20:21 瀏覽: 次
今天,樂知網小編 給大家分享 海外企業如何突圍337調查雷區,涂料行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勢在必行
海外企業如何突圍337調查雷區
美國337調查法自2002年就開始瞄準中國,而我國被訴企業習慣于消極應訴,缺席率高達35%。
消極應對態度不僅助推了美國企業利用337法與我國企業爭奪市場的氣焰,也讓企業在喪失市場后蒙受了很大經濟損失。
中國從“世界加工廠”到“知識產權發電廠”的道路艱辛漫長,但近來企業勝訴率的上升也證明,美國337調查法并不恐怖,經濟危機中也可發現機遇。
尋找雷區“銀彈頭” 美國337調查法是圍繞進口產品是否侵犯美國知識產權而設立的,最終目的就是保護企業的銷售市場。
長期從事知識產權業務訴訟的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陳熾與白建民律師認為,雖然此次危機給全球經濟造成了不小打擊,但對中國企業專利權發展是個良好機遇。
白建民說:“現在許多美國企業都在破產,如果中國企業有資金能力,應抓住購買美國企業專利權的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預防被337圍攻而陷入四面楚歌窘態的好方法。
” 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欠缺長遠打算。
企業總抱著能不被337查到就得過且過的態度,給被337追殺埋下了隱患。
兩位被訪律師一致認為,不管有無危機,歐美的中小企業有大量的技術資源,企業應該大膽到專利“布雷區”(337存在的地方)買專利,尋找發展市場的“銀彈頭”,這也是為企業今后5到10年的發展作鋪墊。
目前,買美國專利權所有程序下來的花費約4萬到5萬美元。
謹慎之外敢于挑戰 企業在收購專利權方面一定要注重量與質的把握。
很多人認為買專利就是在買垃圾,但從華為的經歷看,重視專利的發展不僅擴展了企業市場,也增加了企業知名度。
韓國與日本曾經也是美國337的主要追打對象,但他們反擊337的策略已經是全球學習的榜樣。
白建民說:“每個公司都有花錢買垃圾的現象,但購買數量仍是發現好專利的基礎,沒數量就找不到質量。
中國最出色的企業往往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高,被337糾纏從側面也反映了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 陳熾認為,企業還要有注冊專利的挑戰意識。
他認為:“企業既要敢想敢干,又要準備付出代價。
”印度第一大仿制藥公司Ranbaxy,成功挑戰輝瑞世界銷量最好的藥物膽固醇Lipitor,就是專利挑戰案獲利的典型。
當前,中國各類生物產業公司均有向世界知識產權挑戰的很大空間。
堅持收益均分 企業一定要提高技術分享意識,要努力加入專利池(Patent Pool)。
各國都在建立各自的專利權使用標準,中國企業目前在加入“專利池”方面的積極性還不夠。
建立“專利池”一定要有評價技術含量的公平標準,要堅持收益均分。
陳熾說:“企業要知道,只有進了‘池’,才能拿到‘權’,我們雖然有了參賽資格,但不注重技術共享,怎么當冠軍”?我國的專利使用標準也要向國際“專利池”標準靠近,不能與國際標準搞分裂,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企業。
陳熾指出,進入“專利池”會有收費,可從專利許可權中所獲利潤也是不可小覷的。
知識鏈接 美國“337條款”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
這種不公平行為具體是指:產品以不正當競爭的方式或不公平的行為進入美國,或產品的所有權人、進口商、代理人以不公平的方式在美國市場上銷售該產品,并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損害威脅,或阻礙美國相關產業的建立,或壓制、操縱美國的商業和貿易,或侵犯合法有效的美國商標和專利權,或侵犯了集成電路芯片布圖設計專有權,或侵犯了美國法律保護的其他設計權。
涂料行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勢在必行
近日,瓊瑤在微博中大呼:知識產權勝利了。
這是怎么回事?2014年12月25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宣讀了陳喆(筆名瓊瑤)訴余征(筆名于正)與四家公司侵害著作權糾紛案件的一審判決書,余征與四家公司的合理訴求沒有得到法院支持。
從此次事件中,涂料企業也需反問自己,是否也陷入了抄襲的尷尬? 涂料行業侵犯知識產權現象時有發生 對于涂料產業來說,侵犯知識產權現象時有發生。
因為涂料產品的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產品樣式易于模仿,利潤較為豐厚,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滋生侵權行為的土壤。
“就現階段民營涂料企業的發展來看,保護知識產權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業內人士強調。
因為知識產權保護與涂料企業的立足與發展息息相關,只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才能實現產業的健康發展。
知識產權保護的維權,不僅僅是企業個人的事 涂料企業要深刻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維權,不僅僅是企業個人的事兒,更是整個市場、整個行業的事。
維權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封鎖技術和市場,而是大力倡導創新,推進行業的良性競爭和升級換代,紛紛開始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
涂料行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勢在必行 有專家表明,“在市場競爭的實踐中,有必要成立涂料企業知識產權維權中心,集中力量,在知識產權行政部門與司法部門指導和支持下,加大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力度,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的創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
”
涉外專利訴訟怎么維權?
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和產業聯盟都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的方式,不少跨國公司利用自身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在專利保護方面的經驗以及專利權的壟斷地位打壓中國企業。
在中國企業并不占有核心技術和核心專利的前提形勢下,如何應對涉外專利訴訟,是非常重要的。
一、及時聘請法律專家分析案情,制定應訴策略 中美知識產權訴訟文化差異極為明顯。
比如說,國內的訴訟程序比較簡單,證據規則灰色地帶較多。
美國則較為復雜。
總體上說,中國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侵權賠償較低,沒有懲罰性賠償(在美國,懲罰性賠償可以高達損害賠償的三倍),執行難問題普遍存在。
美國則恰恰相反。
在中國,知識產權訴訟結果對企業影響有限,管理層通常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訴訟成本也相對較低。
而在美國,經常因為知識產權官司的敗訴導致企業元氣大傷甚至是滅頂之災。
不少中國企業的決策人員容易按自己對中國訴訟的認識來理解美國知識產權訴訟涉及的一些問題,企業可能會因此付出沉重代價。
以專利侵權案為例,根據美國的證據開示程序 (discovery),對方律師可能要求中國企業提供詳盡的文件,包括技術及產品研發文件,產品銷售及運到美國的文件,產品推廣和策略的文件,以及有關產品的知識產權文件,大量的文件不僅翻譯費用巨大,而且對方的要求中往往暗含“殺機”,即要求國內企業提供敏感的技術信息。
如果不巧妙應對,聘請專家據理力爭,中國企業往往從程序上的第一步上就已經“中招”,導致全盤被動局面。
二、謀求和解是涉外專利訴訟的上策 專利侵權訴訟的高風險性、訴訟程序的漫長和可能發生的巨額費用,使得專利訴訟的雙方和解的可能性非常大。
實踐 般采取如下方法或步驟: 首先,充分利用專利訴訟中的可能程序,積極謀求和解。
如就原告的專利提起專利無效宣告程序。
有資料顯示,經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的專利大約有 46%左右被宣告無效。
歐洲專利局所授權的專利中,德國的專利也有大約30%被宣告無效。
我國已授權的專利中,無效專利的比例還要高于上述比例。
特別是對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由于在專利審查中并沒有經過實質審查程序,這些類型的專利無效機率非常高。
在中國進行的專利侵權訴訟中,對原告的專利提出無效宣告并進而導致中止民事侵權訴訟,是專利訴訟中被告常用的防御策略。
專利無效審查程序及對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無效決定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訴訟的一審和二審程序,一般會使整個案件要拖延2—3年的時間,有時可能要更長。
尤其要注意的是,被告要在答辯期內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專利無效宣告請求。
當然,對發明專利侵權案件,如被告提出專利無效請求,法院可以不中止訴訟,但至少可以從精力上拖住原告,給原告造成的精神壓力也是很大的,可以為被告與原告謀求和解積累籌碼。
此外,還可以提出訴訟管轄上的異議。
這些策略在我國和美國訴訟時都可以使用。
如在美國應訴時,被告可以基于法院對該被告無管轄權請求法院不受理訴訟,及基于法院對該訴訟案件而言并非是有管轄權的法院請求法院撤銷訴訟,或雖然兩個法院都有管轄權,但其 個法院比原告起訴的法院更適合審理本案,因而被告請求法院撤銷原告之訴。
如被告能成功地請求法院撤銷訴訟而使原告重新在對其不利的法院另行起訴,從時間及訴訟的進行上,對被告都非常有利。
其次,利用專利或以其他事由進行有效對抗,促成雙方和解。
在涉外專利侵權糾紛中要促成雙方和解,中國企業要善于利用自己手中的專利牌或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
一般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的,往往是同行業的企業。
因此,中國企業從自己所有的專利出發,尋找原告侵犯自己專利的證據,并據此起訴原告,從而給原告增加壓力,以促成達成和解。
但有效對抗也并非憑白無據的起訴對方,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有效對抗不限于以自己所有的權利為依據,還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起訴,只要找到原告違反法律規定的地方都可以起訴,并且,也不僅限于原審法院。
被告如要起訴,在另案起訴時的角色邊轉換為原告,對提起訴訟有一定的主動權。
只要能夠有效打擊和遏制對方,并使對方限于被動的地位,被告在和解談判中的形勢會好很多。
海外企業如何突圍337調查雷區 的介紹就聊到這里。
更多關于 涂料行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勢在必行 的資訊,可以咨詢 樂知網。
(樂知網- 領先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聚焦 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業務)。
關鍵詞: 專利申請 如何申請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