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糾紛的分類,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理原則
專利代理 發布時間:2023-07-10 16:18:02 瀏覽: 次
今天,樂知網小編 給大家分享 知識產權糾紛的分類,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理原則
知識產權糾紛的分類
在這個網絡盛行的時代,由于人們對知識產權的了解不夠深入,因此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糾紛,如果不懂得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那就沒有辦法讓那些侵犯權利的人受到相應的懲罰, 小編在這里整理了知識產權的訴訟種類,希望能讓讀者們對知識產權有更深入的了解。
1、知識產權民事訴訟 (1)知識產權侵權訴訟 除了侵犯我國民法通則予以明確的民事權利也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即侵害) (2)知識產權歸屬訴訟 就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發生的訴訟,簡稱權屬糾紛 (3)知識產權合同訴訟 就知識產權的取得、轉讓、使用等交易行為產生的糾紛,在取得環節與權屬訴訟有交叉 2、知識產權行政訴訟 (1)由國家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裁判引起 專利權和商標權需要行政機關確權,依相關知識產權法律,當事人對該確權決定不服可以向行政裁判機關(即專利復審委員會和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復審,對該復審決定(其實質是行政裁判)不服,提起的行政訴訟 (2)由國家行政機關做出的詳細行政行為引起 在知識產權確權和轉讓、使用過程中,確權機關依相關知識產權法,對當事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決定、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行政相對人不服提起的行政訴訟 (3)由地方知識產權治理機關行政執法引起 對于具有知識產權執法權的地方各級知識產權管理機關,可以對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和調解,相對人對該處罰或者調解決定不服的,可以向該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3、知識產權刑事訴訟 我國刑法規定只有以下七種行為構成知識產權犯罪: (1)假冒注冊商標罪 (2)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 (3)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
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理原則
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理原則,是指貫穿于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始終的,進行解決糾紛活動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
那么,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理原則具體有哪幾點呢? 小編為大家整合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 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這既是解決糾紛整個活動的出發點,又是其歸宿。
這一原則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社會主義法制的要求,是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則。
以事實為根據,就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全面客觀地認定事實,忠于事實的真相。
這也是以法律為準繩,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條件。
要做到以事實為依據,就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客觀地收集證據,充分聽取各方當事人的陳述以及證人的證言,鑒定人的鑒定意見,防止主觀片面和偏聽偏信,對收集到的證據要仔細分析研究,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切實弄清糾紛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后果和因果關系等實情,使糾紛事實在證據的基礎上得以“再現”,從而找出糾紛的內在聯系和本來面目。
以法律為準繩,是指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準確地適用法律,辨明是非,明確責任,制裁違法行為,保護合法權益,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作為準繩的法律,既包括實體法,又包括程序法。
以實體法作為解決糾紛的依據,這毋庸多言,而對于程序法,我國卻有“重實體,輕程序”之誤區,其實,程序法是實體法正確貫徹實施的保證,“沒有程序公正,實體法的公正性就不能實現”。
遵守程序法是以法律為準繩的應有之義。
遵守程序法,不僅指當事人和裁判機構必須按法定步驟和過程進行活動,更重要的是要保障當事人能夠平等地行使程序法中的權利,當事人表述的意見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
唯其如此,裁判結果才具有公正性和說服力。
二、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 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在解決知識產權糾紛中的具體體現。
其基本含義是指:任何當事人在法律上的正當權利和合法利益都平等地受我國法律保護,任何當事人違法犯罪都應受到平等的追究和法律制裁。
不論當事人職業、社會地位、財產狀況等有何差別,不論其是公民、法人,還是其他非法人組織,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容許當事人有任何法外特權,不容許因人而異,不論是中國當事人還是外國當事人,除受對等原則限制外,在適用法律上也一律平等。
任何當事人就同一性質的糾紛尋求解決時,均應享有相同的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權利,只要糾紛事實相同或相近,就應當得到相同或類似的法律后果。
《民事訴訟法》第8條和《行政訴訟法》第9條,就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尤需指出的是,平等不是對等,在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的訴訟權利受到更多的限制,與行政相對人的訴訟權利不對等。
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平等,相反,這恰恰是實現平等的必要途徑。
它與行政關系中行政機關的主導、支配地位及其享有的較多權利相平衡。
三、兼顧公平合理的原則 由于知識產權糾紛的復雜性,由于科技迅速發展等原因導致的知識產權立法滯后,以及成文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公平為價值取向的法律卻不一定帶來公平。
例如1985年開放技術市場以后的一段時間,由于當時錯誤地認為知識產權不是一項財產權,立法落后于改革實踐,給許多技術人員造成冤案錯案。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有的學者提出要以政策為依據來彌補法律之不足。
③但我們認為,政策雖然常常是立法的先導,對立法具有指導作用,但仍不宜以政策作為解決糾紛的依據。
如果政策“上升”為法律,自然能作為解決糾紛的依據,而此時政策已表現為法律,不能再提以政策為依據;而沒有“上升,,為法律的政策,在充分重視以法的形式反映政策的今天,往往是尚不完善或缺乏必要的宏觀性,而且政策及時、靈活,因而也多變,不具穩定性,故不宜將之作為普遍意義上的解決糾紛的依據。
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的要求。
要解決法律與公平之間的矛盾,就要借助于兼顧公平合理的原則,這并非空穴來風。
以仲裁為例。
仲裁有依法仲裁和友好仲裁之分,“所謂友好仲裁,是指仲裁庭經雙方當事人授權,在認為適用嚴格的法律規則會導致不公平結果的情況下,不依據嚴格的法律規則,而是依據它所認為的公平標準作出對雙方當事人都有約束力的裁決。
目前,大陸法系國家普遍承認了友好仲裁,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在這個問題上也由過去的不承認變得有些松動。
國際上擬定的適用于國際商事的仲裁規定多數都認可了友好仲裁。
”這表明國際上把公平合理作為解決糾紛的依據之一。
應當說,我國仲裁也考慮到了兼顧公平合理原則,例如,《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第53條規定:仲裁庭應當“依照法律和合同規定,參照國際慣例,并遵循公平合理原則,獨立公正地作出裁決”。
《仲裁法》第4條也規定:仲裁應當“符合法律規定,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
這對于知識產權糾紛的其他解決方式,尤其是協商和調解,無疑也很有借鑒意義,即使在更為嚴格地要求忠于法律的訴訟中,也有直接適用法律原則(如誠實信用原則)以實現公平合理的呼聲。
對于兼顧公平合理原則的適用,應立足于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立法精神,并明確規定其適用范圍及在程序上的具體要求,使人們在解決糾紛時既有一定的靈活性,又不至于徇私枉法,既能嚴格依法實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又能在顯失公平的個案或特殊情形下兼顧公平合理,真正實現對公平價值的追求。
知識產權被侵犯如何維權?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財產權利。
實踐中,隨著科技的發展,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越來越多。
知識產權被侵犯我們該怎么辦,知識產權被侵犯后如何維權呢? 一、知識產權被侵犯,怎么辦? 當知識產權被侵犯了,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固定取證現場發現的侵權商品的數量、經營規模。
在同一場所多次取證,如果現有證據證明侵權商品多、經營規模大、多次取證足以證明經營者持續銷售侵權商品,則可能獲得較多賠償; 2、固定經營者的經營信息,避免因當事人主體或其他程序問題影響訴訟效率; 3、固定被告的網站、宣傳資料或存留在相關部門的資料,如被告公開宣稱和向有關部門報送的經營范圍、銷售規模、利潤等數據,可以作為索賠的初步證據; 4、積極追索侵權商品的源頭,從源頭制止侵權,同時也可能獲得更多賠償。
二、知識產權被侵犯后,如何維權? 知識產權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一般認為它包括版權和工業產權。
當你發現自己所享有的知識產權受到侵犯時,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維權: 1、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并申請行政查處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2、向報社、網絡等新聞媒體曝光。
3、搜集、保存對方侵犯你所享有的知識產權的證據,有必要的話可以咨詢律師,請律師對侵犯知識產權事實進行調查、取證、委托公證。
4、與侵權行為人協商解決知識產權糾紛事宜或通過法律訴訟解決,維護自己知識產權的合法權益。
知識產權糾紛的分類 的介紹就聊到這里。
更多關于 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理原則 的資訊,可以咨詢 樂知網。
(樂知網- 領先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聚焦 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業務)。
關鍵詞: 專利申請 專利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