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液晶光學引擎技術的專利部署,“專利免費午餐”咋沒人要?
專利代理 發布時間:2023-06-15 00:58:00 瀏覽: 次
今天,樂知網小編 給大家分享 硅基液晶光學引擎技術的專利部署,“專利免費午餐”咋沒人要?
硅基液晶光學引擎技術的專利部署
硅基液晶(LCOS)顯示技術 硅基液晶光學引擎(Light or Optical Engine of Liquid Crystal Based on Silicon,簡稱LCOS光學引擎)是LCOS設備的核心組件之一。
其工業設計方面存在許多技術路線,例如,IBM的三面板、三PBS引擎,ColorQuad的三面板、四PBS引擎,Dichroic的三面板、二PBS引擎具有較好的對比度和色彩表現。
飛利浦的三面板、一PBS引擎,ColorCorner的三面板、一PBS引擎的對比度、色彩表現等均較差。
此外,Nova、Color Wheel、ColorSwitch、Rotating Prism、Hologram、Unaxis、Displaytech、JVC等也提出了各自的LCOS光學引擎技術架構。
不過,索尼、JVC、Syntax-Brillian三家企業的光學引擎商用規模最大。
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惠普、東芝、英特爾、飛利浦等巨頭已經陸續退出LCOS光學引擎的開發團隊。
我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強光電、大億科技、光峰科技、前錦光電、臺達電子等曾經長期堅持LCOS光學引擎的研發,并出現了大陸、中國臺灣兩個LCOS產業聯盟。
目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在“南陽光谷”的LCOS光學引擎工廠已經開始大規模量產。
此外,江西鴻源、深圳昂納明達的三片LCOS光學引擎工廠也已投產。
上海地區則在全力打造自主開發的LCOS光學引擎工業項目。
隨著我國企業陸續在LCOS核心器件上取得技術、工業突破,我國有望成為LCOS設備,乃至大尺寸數字背投設備的全球制造中心。
在產業鏈方面,我國已經形成江蘇南京、河南南陽、江西南昌、湖北武漢四大LCOS產業集群。
海爾、海信、康佳等電視巨頭也紛紛加大對LCOS的技術、產業布局。
在我國家電企業的積極推動下,LCOS電視的全球年增長率將達40%,逐步取代DLP電視、LCD電視,成為主導全球市場的微顯示產品。
LCOS光學引擎技術的全球 專利部署將集中在大中華地區 硅基液晶技術基本不存在原理性發明專利,其行業進入的專利門檻較低。
但是,在工業設計方面,硅基液晶領域仍存在不少基礎專利。
相比DLP、LCD等技術路線,華人在硅基液晶領域的基礎專利貢獻數量最大。
尤其北美地區,大量LCOS專利的發明人是華裔。
國外某些LCOS工業巨頭也仰賴不少華裔高級技術、管理人員。
在我國大陸和臺灣,從事LCOS開發的技術和產業團隊規模龐大。
從技術和產業發展態勢看,今后幾年將是全球LCOS專利部署的密集期。
擁有強大研發、代工、配套能力的大中華地區可望成為全球LCOS專利部署的密集之地。
檢索顯示,海外硅基液晶光學引擎專利主要分布在北美、日本、我國臺灣、韓國等地區。
例如,US20070115441號、US7175281號文獻涉及一種提高硅基液晶光學引擎圖象對比度的方法和裝置。
US20070091285號文獻涉及一種硅基液晶光學引擎的照明系統。
US20060209263號、JP2006293147號文獻涉及一種硅基液晶發射系統中的離軸光學引擎。
US20060077673號文獻涉及一種提高硅基液晶光學引擎光輸效率的方法。
KR20070064027號文獻涉及一種硅基液晶面板的光學引擎結構。
US2007177106號文獻涉及一種用軟件、軟硬件相結合技術校正硅基液晶芯片問題的系統。
US2007081252號文獻涉及一種單板發射的硅基液晶彩色光學引擎。
US2006007539號文獻涉及一種硅基液晶光學引擎結構。
US2005007672號文獻涉及一種硅基液晶顯示面板及其光學引擎。
在我國大陸,本土企業、科研機構部署的LCOS專利占總量的60%多。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軍工企業在LCOS領域有不少核心技術發明。
在國外,波音、洛克西德-馬丁、通用、三菱等軍工企業巨頭都控股很多私營上市公司,在民品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它們每年還耗費數百億美元收購數以百計的私營高科技公司。
隨著國防工業陸續大規模調整產業政策,從2005年開始,我國軍工企業進軍民品的步伐明顯加快,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如,在數字高清微顯領域,尤其在硅基液晶領域,憑借雄厚的技術、專利實力,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等國防企業可望繼續維護我國電視工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在締造全球LCOS工業標準方面,我國國防企業也有很強的技術、專利話語權。
從技術內容看,我國LCOS光學引擎專利主要分布在如下領域: 光學引擎產品發明。
例如,200410081408.2號文獻涉及一種時分三色LED燈的單片微顯示投影光學引擎及投影裝置。
它可配合單片LCOS、LCD或者DLP,實現彩色投影顯示。
它采用時間混色,利用三色LED燈作光源,順序點亮紅綠藍三色,讓三種基色光依次照射到LCOS、LCD或者DLP上,當三種基色光以足夠快的速度出現時,肉眼會感覺到三種基色光是同時出現的。
200480041976.8號文獻涉及一種簡易偏振光回收系統,以及能回收偏振光的硅基液晶光學引擎。
200620097200.4號文獻涉及一種用于硅基液晶微顯示光學引擎的二色分/合光鏡。
02217355.2號文獻涉及一種單芯片投影顯示系統的光學引擎。
02295756.1號文獻涉及一種LCOS投影電視照明系統中的會聚型蠅眼透鏡陣列裝置。
03804687.3號文獻涉及一種復合偏振分束器。
光學引擎系統發明。
例如,01125321.5號文獻涉及一種用反射式液晶板作圖像源的液晶投影機偏振分合色系統。
它包括偏振合成系統、偏振薄膜反射鏡和偏振分合色棱鏡等。
偏振合成系統把燈源發出的自然光全部轉換為單一偏振方向的光。
偏振薄膜反射鏡把藍色光的偏振方向旋轉90度而其他光保持不變。
偏振分合色棱鏡把紅綠藍三色光按偏振方向和顏色分解到各自對應顏色的反射式液晶板上,然后再把三色圖像光束合成一個彩色的圖像,通過透鏡投影到屏幕上。
200510081586。X號文獻涉及一種LCOS光學投影系統,包括照明光源、紫外和紅外濾光片、兩塊透鏡陣列、偏振轉換系統、聚光透鏡、分光平板、兩塊偏振片、波長選擇偏轉器、三塊反射型成像部件、合光棱鏡、投影鏡頭,以及兩個反射型偏振器等。
03140397.2號文獻涉及一種彩色分合的光學系統及液晶投影系統。
200380104730.6號文獻涉及一種高對比度立體投影系統。
200510102670.5號文獻涉及一種采用在硅板液晶微顯示LCOS上集成彩色濾波片的光學投影系統。
光學引擎方法、芯片發明。
例如,01139206.1號文獻涉及一種延長硅基液晶顯示芯片壽命的方法。
它在芯片的液晶盒封裝玻璃上制作上光隔離網柵,有效防止在投影顯示時由于強光照射引起的芯片性能衰退問題。
200510013172.3號文獻涉及一種硅基液晶顯示芯片像素單元的電路平面結構及其制備方法。
其電路由NMOS開關管和MOS存儲電容器構成,包括二氧化硅絕緣層、P型硅襯底層、數據電極線、掃描電極線、反射鏡面電極、上電極、下電極、多晶硅、柵氧化層,n型反型層等。
再如,200510025740.1號文獻涉及一種LCOS中具有雙向驅動行選擇線的顯示芯片,包括一個顯示芯片,一根行選擇驅動線。
行選擇驅動線的一端通過單邊譯碼信號驅動。
行選擇驅動線的另一端通過另一譯碼信號驅動。
這兩個譯碼信號完全同步。
光學引擎電子數據處理技術發明。
例如,03104999.0號文獻涉及一種硅上液晶子場數據動態暫存場序彩色數據處理器。
它用數據動態暫存的方式來設計LCOS場序彩色數據轉換器電路,采用15組8位的移位寄存器組成動態的數據暫存電路,解決了LCOS場時序彩色微型顯示系統的微型化問題。
03128965.7號文獻涉及一種在LCOS中數據存儲和數據控制顯示的裝置,包括由第一反向器和第二反向器并聯組成的第一級靜態存儲結構,由第三反向器和第四反向器并聯組成的第二級靜態存儲結構,通過控制電路,在同一時間段內同時完成數據接收以及驅動顯示功能。
光學引擎散熱技術。
例如,02295368。X號文獻涉及一種LCOS液晶板投影電視的光學引擎散熱裝置,包括軸流風扇、光學引擎箱體、過濾網,以及散熱窗等。
光學引擎箱體的三個側面、頂面和底面上開有孔洞,三個LCOS液晶板分別以覆蓋各自孔洞的方式安裝在光學引擎箱體的三個側面上,兩個軸流風扇分別以吹風和抽風方式以及覆蓋各自孔洞的方式安裝在光學引擎箱體的頂面和底面。
200420088551。X號文獻涉及一種用于LCOS液晶面板光學引擎的分色/合色系統散熱裝置。
200410014997.2號文獻涉及一種數字微顯背投散熱方法及裝置。
光學引擎納米材料技術。
例如,200580018419.9號文獻涉及一種具有碳納米管柱的納米硅基液晶成像芯片,碳納米管柱在納米LCOS成像芯片的玻璃基板上生成。
由于高度均勻,碳納米管柱可作為在納米LCOS成像芯片的玻璃基板與硅晶片之間提供均勻基片間隙的隔片。
由于是良好的導電體,碳納米管柱還可構成外部電壓源與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的銦錫氧化物層之間的電氣連接部件。
(魏衍亮)
“專利免費午餐”咋沒人要?
新年上班第二天,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重慶代辦處處長田正偉將2007年度專利資助情況統計了出來,結果很無奈:按照上一年度上萬件的專利申請及授權量,500萬元的專利資助費本是不夠發給專利申請人的,而現在卻有高達100多萬元資金無人問津。
創新發明為“錢”愁 今年64歲的老科技工作者王川是一個創新發燒友,在他兩室一廳的家中,有一個房間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儀器設備和發明半成品:輪滑式插線板,便攜式多功能農用車…… “我想讓自己的發明服務更多的人,但卻是個夢。
”他說,搞發明已經把他有限的退休工資耗得所剩無幾,無錢再申請專利。
“申請一個專利就需要900多元,每年還要另繳專利維護費。
” 他了解到重慶有一筆專門資助經費時,王川先是愕然,然后很激動地打聽該如何申請資助…… 據不完全統計,在重慶,每年至少有近千件的專利因為費用原因而被宣布無效。
大筆經費無人問津 “為緩解費用難題,重慶2007年設立了500萬元的專利資助資金,對專利申請者及擁有者給予資金資助。
”市知識產權局局長袁杰說,凡是申請、獲得國家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單位或個人,都能獲得230—2000元的一次性資助。
目前,第一筆500萬元資助資金還有30%無人領取。
不僅如此,大足、銅梁等19個區縣,還配套了更高的資助資金,但同樣沒發放完。
大足縣科委主任楊勝海稱,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不知道有這筆資助。
此外,由于資助經費有限,若到市里去領取,專利申請人來回的花費可能比獲得的還要多。
資助讓更多創新有了轉化的可能 這一筆資助,到底能為專利申請人和擁有者帶來什么?“獲取了資助就意味著,你的創新成果有了更多的轉化為生產力的可能。
”袁杰說,資助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創新者的負擔,讓他們能夠更放心地搞自己的發明,縮短他們的研發周期。
同時,充裕的經費能夠延長一個專利的生命周期。
他表示,重慶將為全市的專利擁有者爭取更多的專利經費,加大資助力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積極性。
他提醒還未領取專利資助的單位和個人,可登錄www。sipo。gov。cn查詢,盡快把資助領到手。
核磁共振:科學拒絕“例行公事”
本報記者 張夢然 近日,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行的一次絕熱實驗中,意外的發現促使研究員進行了有別以往的探索,進而提出一種新方法來解釋原子行為,產生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清晰的核磁共振圖像。
這一成果的應用性,體現在獲取復雜生物分子的更精確圖像,推進便攜式核磁共振成像儀的誕生。
更重要的是,這次背離以往經驗做法的行為導致了全新科學論調的產生。
關于MRI與原子特性 核磁共振成像(MRI)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的差異性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繪制出物體內部結構圖。
通往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道路,一直伴隨著對原子特性的探索。
核磁共振中的“核”指的即是氫原子核,原子核帶正電并有自旋運動,其自旋必將產生磁矩,這是核磁共振成像的數學運算基礎,因此,核磁共振成像也被稱為自旋成像。
人體約70%都是由水組成,核磁共振成像便可依賴于水中的氫原子,以非入侵性方式探測液體和固體的微觀構造及相互作用,因而這是一項能用于人體內部成像的革命性醫學手段。
目前的核磁共振技術已能在不損傷細胞的前提下,直接探究溶液和活細胞中相對分子質量較小(20000道爾頓以下)的蛋白質、核酸以及其他分子的結構。
意外的發現 然而,在以往對復雜物體成像時,核磁共振圖片還存在著令人不滿意之處———例如對人體大腦的成像。
當把腦體置于磁場中時,以適當的電磁波照射,產生共振并分析所釋放的電磁波,就可以得到腦體內部原子核相關情況。
但當原子之間發生反方向運動時,其最終成像會被抵消,圖片會表現為在細節上有所缺失。
為應付這種情況,經常采取的手法是絕熱實驗,其是用絕熱快速通道來控制原子或分子的布居數和相干性的原理,對原子自旋進行嚴格控制。
但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化學教授菲利普·葛蘭帝內提與其同事在最近一次絕熱實驗中,卻發現原子并非完全按其意愿行動。
研究人員起先不以為意,仍嚴格按照理論描述的方法進行,但隨著實驗步驟的加深,即使是磁共振中最簡單的絕熱程序都無法進行,甚至產生了實驗與理論之間的巨大差異。
研究員隨即整合了幾十年來的相關資料,發現在核磁共振研究中的確存在很多相同的矛盾之處,即便其中很多實驗看似運行正常且最后導出了良好結果,原子仍會處于一種脫控的狀態。
資料還顯示,既往的科學文獻只是描述出了這一現象,從未有一例關于其緣由的探尋。
遵循與逆轉 當時,研究人員尚不能解釋構成這一差異的真正原因,學界更多的人傾向于認為傳統理論的描述是極其出色的。
這使他們意識到只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奧妙,才能使之承認傳統理論方法的漏洞,而這并不是孰強孰弱的問題,其僅關乎于實驗步驟中絕熱程序的優化方式。
謎底在隨后的研究中浮出水面:原子的這種行為或許并不應稱之為失控,而是朝著一個可預見的方式———即量子力學中稱之為“超絕熱”的方式發展。
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才被提出的新概念,這種理論尚未被普遍接受。
但其過程仍可屬絕熱范疇,原子也處于絕熱方式里,這就是為何許多看似矛盾的實驗卻運行正常。
在最近一期《化學物理》雜志在線版上,研究人員解釋了在核磁共振實驗中不能完全控制原子核行為的原因。
在此之上產生的運算法則,可以合并入軟件中,進而控制核磁共振成像的測量,顯著提高圖片的分辨率。
而其成果不僅限于得到復雜的生物分子的更精確圖像,或許在不久之后,它亦能幫助獲取磁場之外物體的信號。
科學原理的本身不可逆轉,但科研手段卻無需絕對遵循。
一套科學實驗在進行數十年后,往往有著墨守成規的理論或程序,在某些時候這代表著經驗與效率,但在一些特殊時刻,避免“例行公事”,才不會錯過通往真知的拐點。
硅基液晶光學引擎技術的專利部署 的介紹就聊到這里。
更多關于 “專利免費午餐”咋沒人要? 的資訊,可以咨詢 樂知網。
(樂知網- 領先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聚焦 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業務)。
關鍵詞: 發明專利申請 如何申請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