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行業如何突破國外壟斷堅冰?,專利權的行政保護的途徑
專利代理 發布時間:2023-06-12 15:41:26 瀏覽: 次
今天,樂知網小編 給大家分享 內窺鏡行業如何突破國外壟斷堅冰?,專利權的行政保護的途徑
內窺鏡行業如何突破國外壟斷堅冰?
雖然我國已位列內窺鏡領域專利申請大國,但產業化軟肋凸顯,國外高手如云—— 內窺鏡行業如何突破國外壟斷堅冰? 你可能想像不到,當我們在醫院進行檢查時,使用的內窺鏡等高端醫療器械幾乎全部由國外企業生產。
在近日舉行的醫療設備自主創新研討會上,專家指出,鑒于目前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份額大部分被外國企業占據的現狀,中國醫療器械設備應加強自主創新,進而綜合降低公眾的醫療費用,推動先進醫療技術向基層普及,促進醫療質量的提高,也有助于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矛盾。
在新近出爐的一份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光電技術發明審查部的專利分析報告中,記者看到,在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的醫用內窺鏡領域,中國企業的專利年申請量從2007年開始已經超越美國,僅次于日本。
中國企業正積極參與世界范圍的競爭,然而,如何將“武裝到牙齒”的專利迅速產業化,掌握核心技術并迅速崛起,仍是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向內窺鏡專利申請大國邁進 醫用內窺鏡提供的圖像,為醫生準確診斷人體器官腔內的異常或病變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隨著內窺鏡制造工藝的發展,醫用內窺鏡已經可用于臨床各個科室。
新一代內窺鏡設備的問世極大地提高了對人體各個器官腔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從根本上替代了傳統的剖腹、開胸手術。
2001年,第一個膠囊式內窺鏡的問世給內窺鏡領域帶來了新的理念,眾多公司在該領域紛紛申請專利以期獲得市場上的一席之地。
1994年到2010年,內窺鏡專利申請量從每年約800件增加到近2500件。
縱觀所有內窺鏡類專利申請,日本累計提出1.2529萬件專利申請,位列世界第一。
中國企業的年申請量從2004年開始迅速增加,在2007年超越美國的316件,達到361件,僅次于日本。
2007年至2009年間,中國與美國的年申請量保持相當。
從專利申請數量上看,中國已經位列醫用內窺鏡領域的申請大國。
這也說明國內企業在醫用內窺鏡領域近些年投入了大量研究,申請了大量的專利,積極地參與了世界范圍的競爭。
追趕業內“龍頭老大”步伐 來自日本的奧林巴斯、賓得、富士等企業,是具有光學領域傳統優勢的企業,它們也在內窺鏡研發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與人員。
奧林巴斯集團截至今年4月份已公開的專利申請總量為8566件,年申請量最高達到700件,且在逐年上升,是內窺鏡領域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隨著內窺鏡領域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國外申請人為進入中國市場而提交大量申請,自2003年開始,國內申請量迅速增加,到2008年時年申請量接近700件。
也是從2003年開始,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超過了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
但國內申請人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仍高于發明專利申請量。
然而,我們仍能通過數據看到國內申請人追趕世界最高水平的步伐:重慶金山科技有限公司自2004年以后提交了12件有關膠囊式內窺鏡的專利申請,該公司始終致力于膠囊式內窺鏡領域的研究,只是與國外申請人相比,申請數量相差較大;清華大學基本上每年都會提交3件左右內窺鏡相關技術專利申請,最多時達到5件,它們的研發主要著眼于探索醫用無損傷的內窺鏡技術,比如無線數字式內窺鏡系統;廣州寶膽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的申請量相對較大,每年20件左右,其研發著眼點在于硬質內窺鏡領域,將激光、微波、共聚焦、超聲等現有技術與硬質內窺鏡結合,診療人體各個腔室器官,這家公司屬于內窺鏡行業中新興的國內申請人,在2008年至2010年就有40多件專利申請獲得公開,可見其在硬質內窺鏡領域的快速進步。
業內專家認為,在不遠的將來,內窺鏡技術將會成為臨床醫學微創技術的主流。
如,膠囊式內窺鏡將向著功能多樣化、智能化、特點化方向發展,傳統內窺鏡也將與新技術結合。
我國企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特點,在膠囊內窺鏡、一次性內窺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打破國外的專利包圍,形成自己的專利池,為發展我國的內窺鏡設備進行技術儲備。
期待駛入產業化快車道 統計顯示,內窺鏡領域的國外申請人全部都是企業,而國內申請人則包括了多種類型,除了包括例如蘇州天臣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寶膽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雷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企業申請人之外,還包括了國內大學和研究機構,例如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廣州市番禺區膽囊病研究所等,除此以外還存在部分個人申請人和醫院。
這也說明,國外申請人已經處于完全產業化階段,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也是完全的專利申請主體,而國內的內窺鏡市場化需求尚顯不足,產業化軟肋亟待克服。
到2009年為止,內窺鏡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出現了高速增長的態勢,這種態勢仍將繼續發展下去。
日、美、歐,尤其是日本企業,仍將占據行業的主導地位。
日、美、歐企業擁有眾多的核心專利技術,且歷來重視專利申請,隨著醫用內窺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們會繼續利用目前的專利優勢不斷鞏固自己的技術壟斷地位。
專利權的行政保護的途徑
l、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 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
權利要求書應當說明發明或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清楚和簡要地表述請求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是確定專利保護范圍的基本依據,它又應當由反映發明和實用新型內容的技術特征組成。
因此,確定了技術特征,專利的保護范圍也就隨之確定了。
2、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 外觀設計專利文件不同于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文件,它只有表明該外觀設計的圖片和照片,沒有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
因此,我國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準”。
根據這一規定,確定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是以顯示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為依據的。
確定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不受制造方法的限制,即不論用何種方法生產相同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都是不允許的。
但是,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范圍受到產品類別的限制。
產品分類表在決定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時有一定效力。
此外,在下列三鐘情況中的設計不在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內: A、不以商業上散發或銷售為目的而摹仿一項外觀設汁; B、將用于二維產品的二維平面設計應用于二維產品,或將三維產品的三維設計應用于二維產品; C、將一項外觀設計復制編在一本著作中。
專利侵權行為證據的收集 一項專利奴是否被他人侵犯,首先要查明是否有構成侵權的事實,這些事實完全要靠證據來證明。
因此,及時、全面地收集有關的權成侵權的證據是非常重要的, 證據有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7鐘。
專利權人收集侵權證據時,應特別注意收集侵權的物證和書證,以及能證明侵權事實的視聽資料: 1、物證 物證,主要是侵權物。
一項專利被侵權,必定有人制造、使用、銷售、進口了該專利產品或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因此。一般情況下,侵權物是十分重要的證據。
有的侵權產品體積較大或很笨重,或價格昂貴,不一定購買該產品作為證據,而可以采取拍照和取得他人的銷售憑證作為證據。
應當注意,我國專利法對方法專利的保護雖然延及產品,但是,相同產品的物證在方法專利侵權糾紛案件 中,其證明作用只是間接的;不能以侵權人生產相同產品直接認定侵權行為的存在,關鍵是看侵權人是否使用了專利權人的專利方法來生產相同產品。
此時,如果屬于1994年1月前申請而取得的方法專利,舉證責任可以轉移到侵權人一方,即由侵權人證明自己存在或不存在未經專利權人同意而使用專利方法的事實。
但如果1993年1月1日后提出專利申請的,只有生產新產品的方法專利,舉證責任才可以轉移。
2、書證 書證是侵權證據中最主要、運用最普遍的證據。
書證種類較多,根據其所起作用的不同,書證一般包括如下幾種: (1)證明專利權有效性的書證,如中國專利局簽發的專利證書、專利局出版的專利文件、專利復審委員會發布的宣告無效請求審查決定、繳納年費的收據、專利登記簿副本以及專利權轉讓合同等等。
這些書證主要證明有效專利權的存在、訴訟當事人的主體資料、該項專利依法受保護的起始時間、保護范圍等。
(2)證明侵權人實施了侵權行為的書證如購銷合同、轉讓合同、銷售發票以及產品說明書、產品設計圖、產品配方、加工制造工藝等相關的技術資料等: 〔3)證明侵權規模的書證如財務報表、財務單據、企業生產記錄等。
這類書證的證明作用是查明侵權人侵權規模,即侵權人因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潤,是確定損害賠償的重要依據。
但是,在實際上,專利權人及其代理人自行收集這類證據往往較為困難,侵權人一般不予配合,或拒絕提供這類證據。
對于這些關鍵證據,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提取。
(4)視聽資料
臨時保護使用費的計算
臨時保護使用費的計算 官方整理 更新時間: 2019-08-23 06:42:17 人瀏覽 導讀: 臨時保護期間,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實施專利方案的行為,不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為,自是不爭之論。
這種行為,是對專利權人可能獲得的專利利益的一種不利影響。
因為專利權人在提出專利申請之后,就可以按其方案實施,其他人的實施行為勢必影響專利權人的市場份額,對專利權人 臨時保護期間,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實施專利方案的行為,不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為,自是不爭之論。
這種行為,是對專利權人可能獲得的專利利益的一種不利影響。
因為專利權人在提出專利申請之后,就可以按其方案實施,其他人的實施行為勢必影響專利權人的市場份額,對專利權人造成不利益,因此有必要對專利權人給予相應的補償,即《專利法》所規定的“適當的費用”。
適當的費用的費用應當如何理解。
首先,不應當將其與侵犯專利權的侵權賠償相等同。
我們知道,對于侵權賠償,我國采取的是填平原則,即專利權人有多少損失,侵權人就應當給予多少賠償。
當然,在司法實踐操作中,更多的是按照侵權人獲利的情況決定賠償額的,即侵權人獲得多少侵權利潤,就應當向專利權人賠償多少損失。
從理論上來說,侵權利潤與專利權人的損失是大致相當的,但也不能排除侵權利潤高于專利權人的損失的情況。
因此,在司法實踐中,侵權人的承擔賠償責任的結果往往是被剝奪全部侵權利潤。
由于臨時保護期間不存在專利權問題,所以不應剝奪實施人的全部利潤。
內窺鏡行業如何突破國外壟斷堅冰? 的介紹就聊到這里。
更多關于 專利權的行政保護的途徑 的資訊,可以咨詢 樂知網。
(樂知網- 領先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聚焦 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業務)。
關鍵詞: 專利申請 發明專利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