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專利申請人數是幾人?
專利代理 發布時間:2023-11-23 14:17:18 瀏覽: 次
有不少專利申請人咨詢樂知網律師這一問題,關于 國家專利申請人數 的詳細內容,由于咨詢的人較多,有一定的普遍性,樂知網已寫成參考文章。
國家專利申請人數是幾人?
我國專利法對專利申請人數沒有限制。
根據專利法第八條,“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托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準后,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因此,
專利的申請無論幾個人都可以。
但是,單位評職稱,考研加分等情況,各單位有自己的政策要求,一般是第一位,或者前三位,才能獲得加分。
2022年中國專利申請量到底有多少?
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公開了《2022年年度知識產權主要統計數據》。
對2022年中國專利數據情況進行了官方書面發布,公布的數據與1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的口徑一致。
不出所料,《知識產權簡報》中也未公開2022年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取而代之的是三類專利的授權量。
如果以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實施作為中國專利數量“大、干、快、上”的起點,歷經12年的“超音速”發展,中國專利的發展最終落到了一個不敢再公開“申請量”的尷尬境地,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
原因之一不得不提到美國的壓力。
2022年1月1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發布了一份報告,將中國專利、商標數量激增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歸結為政府補貼、政府直接干預等幾個主要原因。
在拜登政府上臺前一周,發布這個報告,很有深意。
這既是對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貿易戰中還存有尚未解決問題的一個總結,也是送給拜登政府上臺后一顆打向中國的“子彈”。
實際上,特朗普政府與中國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有一個重要議題并沒有涵蓋在內,就是政府補貼問題。
例如京東方這類依靠政府不斷輸血的企業是美國甚至歐洲一直在指責中國非市場化手段開展補貼的典型案例。
可以預見的是,拜登政府在中美關系的處理上,在政府非正常補貼問題上,一定會加大對中國的施壓,而這一點相信也會得到歐洲盟友的支持。
雖然各類知識產權政府補貼放在整個中美貿易中只是非常不起眼的一塊內容,但是從美國專利商標局的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實際上美國早已在關注和研究這個領域的中國做法,以及這種做法對全球知識產權體系甚至創新的影響。
國政府已經在“摩拳擦掌”了。
這個報告釋放出的核心含義是,中國雖然專利數量眾多,加起來已經是其他所有國家總和還多,但這些成果都是基于政府干預和補貼得到的,從而認為中國的創新質量還不夠高。
從這個意義上看,這種結論更像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目前看來,中國真正體現出原創性發明專利只占少數,散落在一眾可能“毫無價值”的專利簇中,自然而然的就難以體現中國創新的實際價值,所以在輿論上,專利數量多不僅沒有幫到中國樹立創新者的形象,反而起到了副作用。
中國專利數量經過十多年的“沖鋒”,現在已經失去了利用其來進行國家創新性評價的意義,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隨后一連串的操作接踵而至。
1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突然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
其中對專利資助的規定尤其引人關注:調整專利資助政策。
2022年6月底前要全面取消各級專利申請階段的資助。
各地方不得以資助、獎勵、補貼等任何形式對專利申請行為給予財政資金支持。
地方現有資助的范圍應限于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資助方式應采用授權后補助形式。
資助對象所獲得的各級各類資助總額不得高于其獲得專利權所繳納的官方規定費用的50%,不得資助專利年費和專利代理等中介服務費。
對于弄虛作假套取專利資助的,應限期收回已撥付資金。
“十四五”期間,各地方要逐步減少對專利授權的各類財政資助,在2025年以前全部取消。
各地方要著力優化專利資助相關財政資金的使用管理,強化專利保護運用,重點加大對后續轉化運用、行政保護和公共服務的支持。
在美國發布指責中國的報告兩周之后,中國官方就給出了在專利資助上的中國新方案,不知這是迫于美國壓力做出,還是本來就要施行,恰好時間湊巧了。
就在很多企業和代理機構還在糾結2025年全部取消資助的時間節點時,我想補充一句的是,不要太樂觀了,這只是中國的一廂情愿而已。
要想想,美國聯合其他國家一起來遏制中國的行動會等到2025年么?就可以知道:或許全面取消政府資助可能會比預期要來的更早一些。
這個時間點出臺這份文件的目的和意義尚不清楚,看似是寫給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實則更像是對美國報告的一個回應,而這種回應很容易會被轉化為外交辭令而被美國再次加工利用。
就像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被記者問及:“2022年中國授權發明專利53萬件,同比增長17.1%,你能否介紹上述數字有何重要意義,對此有何評價?”時,不得不用上了外交辭令。
實際上,中美博弈和未來整個專利行業的變天不會是這么簡單的事,隨著中美交鋒的逐漸深入和中國專利政策的大幅調整,對代理行業、審查行業、企業和創新的沖擊要遠遠大于一般人的想象,這部分我會另有文章單獨評論。
今天先來看第一個問題:2022年中國專利申請量到底有多少?在2022年疫情發生的5月份,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衰退中崛起:經濟危機下企業知識產權的進與退》,對2022年專利申請量可能受疫情影響的數量做過一次預測:
當時預測會比2022年的140萬件下降,但沒有考慮到中國最終會變成世界疫情和經濟的“避風港”。
后來的專利申請量數據也驗證了:疫情實際上對申請量并沒有顯著的影響。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的1-11月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截至11月,中國在各類專利申請數量指標上,基本上已經超過了2022年全年。
2022年1-11月,發明專利申請量140.3萬件(2022全年140.1萬件),實用新型申請量272.6萬件(2022全年226.8萬件),外觀申請70萬件(2022全年71.2萬件),PCT國際申請6.2萬件(2022全年6.1萬件)。
如果以2022年12月較11月新增的各類專利申請數據(發明申請增16.3萬件,實用新型增25.6萬件,外觀增6.9萬件)來保守的推算2022年最后一個月的數據,則三類專利最終在2022年的申請量數據可能會定格在:發明專利申請量約:156.6萬件實用新型申請量約:298.2萬件外觀專利申請量約:76.9萬件 這樣的話,2022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將有可能會創歷史新高,超過2022年高點時的154.2萬件的紀錄,而實用新型近300萬件也會是一個新記錄,想想這個數據2022年全年也才207.2萬件,外觀專利76.9萬件也是歷史新高,再加上全年7.2萬件的PCT國際申請。
這個數據看似亮眼,實則隱含了很多問題,包括國家知識產權局近年來一直打擊的非正常專利申請、推動高價值專利等舉措,實際上是想讓專利申請回歸理性,但是實際數據的啪啪打臉,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一系列的補救政策到底有沒有用,到底我們的專利政策哪里出了問題?這應該是為數不多的,中國得了第一而羞于再去宣傳的領域,而這或許也是為何官方不再公布申請量數據的根本原因。
現今剩下唯一一個可能獲得準確數據的途徑就是WIPO了,看看WIPO的年度報告里能否要到中國的實際數據吧,否則這就是2022年專利界的第一大迷案了。
更多關于 國家專利申請人數 的內容,可以咨詢 樂知網。
(樂知網- 領先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聚焦 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業務)。
關鍵詞: 申請專利 專利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