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品牌屹立不倒的策略,歐洲新藥研發面臨挑戰,推行創新藥物計劃
專利代理 發布時間:2023-07-19 11:36:25 瀏覽: 次
今天,樂知網小編 給大家分享 歐洲品牌屹立不倒的策略,歐洲新藥研發面臨挑戰,推行創新藥物計劃
歐洲品牌屹立不倒的策略
歐洲,曾經一度是經濟龍頭,如今卻如一個步入暮年的人,朝氣不再,被美洲及蓄勢待發的亞洲鋒頭蓋過。
不過,一些歐洲經典品牌,仍屹立不倒,版圖不住擴展,如LV、Godiva……,又有中價品牌打入亞洲引起掃貨潮。
歐洲風光不再?可能言之尚早。
H&M品牌成香港新時尚 策略:香港H&M開幕,以“MbyMadonna”設計招徠,成功吸引OL一族。
除麥當娜外,H&M亦慣常與享譽國際的時裝設計師及明星,如KarlLagerfeld、StellaMcCartney等合作,推出名牌平價系列。
H&M強勢來港,位于皇后大道中舊連卡佛總店的H&M新店,排隊人龍直排到皇后戲院大型屏幕前,更有巿民等足一日一夜,情況如“派米”般轟動。
H&M本為歐洲大路廉價服裝品牌。
20年前的平民服裝供應者。
近年全球流行“dressdown”,于是乘勢飛上枝頭。
H&M來自瑞典,擁有60年歷史,為全球最具規模十大連鎖店之一,于全球24個國家擁有逾1千300間分店,多分布在歐洲及北美等地。
近年,H&M屢創佳績,究其成功策略,名人效應絕對可記一功。
廉售名設計師服裝 早于04年,H&M洞悉消費者崇拜“名氣”,便找來Chanel和Fendi設計總監KarlLagerfeld,為H&M設計限量版廉價時裝系列,讓平日負擔不起這些名牌的普羅大眾,能以平民價購得名師之作。
H&M同時舉出“DesignisnotamatterofPrice”的口號,一度成為國際傳媒爭相報道的新聞。
H&M亦將于上海及日本原宿開設分店,陸續拓展亞洲市場。
由于H&M分店多,產品能大批訂造,成本自然下降,是以大部分產品得以大眾化價錢發售。
Godiva傳統品牌易地而變 策略:在重點城巿出擊,開設專門店,定位送禮巿場,堅持在發源地比利時自家生產,讓這只歐洲牌子朱古力,多年來成為高檔朱古力的巿場領導。
提起Godiva朱古力,很多人立時食指大動。
Godiva起源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由巧克力大師JosephDraps一手創辦,并以傳說中的Godiva夫人命名,至今已有逾75年歷史。
這品牌早在66年打入美國市場,在美國各大城市擁有超過200間專門店,逾1千個零售點。
品牌的巿場策略是先打入國際大都會,先是紐約,其次巴黎,再來東京及香港,本港更為Godiva的亞太區總部,打開其他相關地區之門。
增設即制朱古力 富特色及高貴的包裝,是Godiva吸引客人的主因。
品牌形象深入民心,可近年競爭激烈,Godiva也配合巿場需要改變策略。
以香港為例,Godiva轉移針對企業送禮巿場及吸引自用客,去年成功把營業額推高1倍。
專門店亦由過去專賣已包裝的巧克力,改為加入即制食品、大朱古力柜的新概念店,吸納自用食客。
Esprit香港品牌歐洲發圍 歐洲品牌成功攻陷亞洲心,自有其獨特的巿場策略,可本地姜也成為歐洲心儀之選,香港為家的Esprit,可算是表表者。
Esprit已成為全球化的生活品牌,由思捷環球擁有。
品牌71年起家,70年代中開展歐洲業務,80年代其分銷網絡已在全球擴展,店鋪專柜遍布各地主要城市,主要經營時裝、化妝品及形象生意。
經過多重收購,香港的思捷環球于02年全資持有Esprit品牌。
思捷業務以歐洲市場為主,營業額的歐洲比重高達86%,增長達2成多。
3大主要市場為德國、比荷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及法國。
有分析認為,思捷在歐洲的成功之道,在于拓展歐陸市占有率策略上,能在盈利及店鋪擴張之間取得平衡。
明顯地,思捷的巿場策略亦主攻歐洲,如服裝款式,切合歐洲人穿衣風格。
商標易認
歐洲新藥研發面臨挑戰,推行創新藥物計劃
1。背景介紹 醫藥產業是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產業,醫藥工業在國際經濟舞臺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醫藥工業的龍頭——創新藥物的研發都給予高度的重視。
由于新藥研發涉及醫學、化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因此,一個國家創新藥物研發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其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實力的強弱。
歐洲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已經失去其全球的領導地位。
盡管歐洲在過去的10年中其制藥行業貿易順差翻了5番,然而與美國相比,歐洲在該領域研發投入明顯呈下降趨勢,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對其公共部門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生物醫學研究,而歐洲對其公共部門沒有投入同美國相同級別的資金,如:歐洲在1990—2003年研發投入增長了2.6倍,美國這一時期的增幅達4倍之多。
又如:1990年歐洲主要的研發公司將其73%的研發開支投入歐盟境內,而到1999年在歐盟境內的投資比重降低到59%。
另外,在過去的10年中,隨著一些前沿技術研究單位轉移到歐洲之外,且大部分轉移到美國,歐洲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發展基礎逐漸受到了侵蝕。
歐洲新藥研發目前面臨如下挑戰:一方面用作制藥的潛在優良化合物已被逐步開發,新藥研發的成功率不斷降低,導致其研發成本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發的專利藥,由于保護期為20年,其專利保護也將逐步到期,保護期過后歐洲將面臨大量仿制藥的沖擊。
面對這些壓力,歐洲各國政府及各大制藥公司紛紛采取行動,以提高制藥領域的創新能力。
2。戰略構想 歐洲“創新藥物計劃(Innovative Medicines Initiative,簡稱IMI)”就是在這種新藥開發難度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即將到期的形勢下,由歐洲制藥行業與協會聯盟(EFPIA)聯合歐盟委員會于2003年提出的,并得到歐洲醫藥局(EMEA)、各成員國的藥品管理局、臨床與學術研究機構、中小企業及中小企業協會的代表、患者協會的成員及其他利益相關團體的積極參與。
該計劃提出的目標是將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生物技術應用到歐洲新藥開發領域,消除阻礙歐洲新藥開發的瓶頸,加速其新藥開發的過程,提高其新藥開發效率,在提高歐洲新藥研究能力的同時,使其成為世界醫藥行業的領導者。
歐洲創新藥物計劃(IMI)由兩部分構成,分別是建立歐洲創新藥物技術平臺(Europe Technology Platform,簡稱ETP)、制定并實施歐洲創新藥物技術平臺戰略研究議程(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簡稱SRA)。
歐洲創新藥物技術平臺于2004年5月成立,由歐盟委員會負責建設,目的是將歐洲的藥品管理機構(如EMEA)、大學及研究機構、企業和患者協會等利益相關團體聯合起來,共同解決新藥開發過程中的主要障礙,建立有效的公私合作機制,從而提高藥物開發的效率。
歐洲創新藥物技術平臺戰略研究議程(SRA)是歐洲創新藥物計劃(IMI)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歐洲創新藥物技術平臺戰略研究議程提出歐洲在新藥研發方面應加強對安全性、有效性、知識管理及教育與培訓的研究。
戰略研究議程(SRA)的實施將縮短新藥研制開發的周期,降低開發成本,開發出安全、有效、能滿足患者需求的藥物,縮短新藥向患者的流通的時間,并最終使病人和社會受益。
3。優先研究領域 歐洲創新藥物計劃戰略研究議程(SRA)的實施將主要圍繞以下四個關鍵領域展開: (1)提高藥物安全性評估的可預測性 (2)提高藥物有效性評估的可預測性 (3)知識管理 科學的進步(如高通量技術、藥物基因組學、藥物遺傳學、轉譯醫學)導致了大量的數據生成。
數據對科學研究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將數據轉化成一定的知識信息則是歐洲制藥業目前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原則上,歐洲有兩個層次的知識管理問題需要解決: 對產生于病人患病階段或藥物有毒成分研究中的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知識進行獲取、分析和解釋。
目的是進一步了解藥物的潛在影響,以成功地預測藥物的有效期以及對病人進行風險管理。
對某一后選藥物的發現、非臨床與臨床研究等生命周期管理中產生的知識進行獲取、分析和解釋。
目的是整合研究階段的所有可用知識,以對下一階段試驗成功的概率做盡可能準確的預測。
知識管理的目標是為了改進數據管理的方式,并創造新知識以預測新療法的效益與風險,包括對疾病與藥物副作用的知識管理和后選藥物知識管理等。
創新藥物計劃中需要科學地采取如下行動: 制定戰略,明確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感興趣的研究領域; 提供異構數據源的數據聯合機制;
歐盟公布“2007年科學、技術和創新關鍵數據”
歐盟委員會日前公布了有關歐洲科研和創新形勢的“2007年科學、技術和創新關鍵數據”報告。
報告顯示,歐洲的研發密度(研發支出與GDP比)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幾乎處于停滯狀態,而其主要的競爭國,如日本、中國和韓國卻加大了這方面的前進步伐。
與此同時,歐盟與美國的研發投入差距近年來仍在持續,歐盟內部較低的企業研發水平尤為令人擔憂。
報告收錄了歐盟截至2005年的科學、技術和創新統計數據,此時歐盟旨在推動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的《第7框架計劃》及《里斯本戰略》修改方案均未出臺。
但報告所顯示的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則表明歐盟現階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上述措施: 1、歐盟是當今知識型世界的一分子,中國等新興經濟國早已在全球化的知識型經濟中扮演起主要競爭者的角色。
激烈的知識競爭要求歐盟采納并完善“歐洲研究領域”(ERA)項目,以吸引更多歐盟范圍外的參與者;同時亦要求歐盟更好的定位以充分利用外國的知識發展成果。
2、歐盟國家的研發密度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幾近停滯。
2005年,歐盟27國的研發支出僅占GDP的1.84%,依然低于美國、日本和韓國。
與此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新興經濟國家亦在快速緊追。
若中國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將有望在2009年趕超歐盟的研發密度。
盡管根據當前的情形分析,歐盟成員國的高研發國家,如奧地利、德國、芬蘭和丹麥的研發密度有可能會超過2%,甚至3%。
但大部分歐盟國家在過去5年的研發投入仍不盡人意,若歐盟27國不改變目前消極的研發狀況,到2010年歐盟的研發密度有可能降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不足1.8%的程度。
3、歐盟與其主要競爭國85%的研發密度差距源于企業研發投入。
盡管在2002年3月召開的歐盟國家領導人峰會上,各國一致同意提高研發密度,加大私營部門的研發投入,并確定了到2010年企業研發投入占總額三分之二的目標。
但事實上,私營企業的研發投入在過去10年未有實質性增加,依然保持在占GDP 1%的低水平。
2004年,美國、中國、日本和韓國私營企業研發投入分別占國家研發總額的64%、67%、75%和75%,歐盟僅為55%。
而產業結構的差異以及歐盟規模相對較小的高科技產業比例,是造成歐洲與美國相比,私營部門低研發支出的主要原因。
就高技術制造產業在各自產業增值及GDP中的比例而言,美國和歐盟分別為28%、3.7%和19%、3.1%;但兩國中等技術產業在上述兩項中所占比例卻分別為19%、2.6%和24%、3.8%。
4、盡管歐盟仍是世界最大的科學成果出產地,歐盟、美國、日本和中國依次為38%、33%、9%和6%,但其科學影響力卻低于美國。
根據引用文獻影響系數(citation impact scores)[注]和高引用刊物(highly-cited publications)指數,其在所有學科的影響力均落后于美國。
同時,位于世界名校文獻計量指標(bibliometric indicators)前列的歐盟大學也是寥寥無幾。
在2003年EPO受理的專利申請中,歐盟國家占總量38%,美國為30%,但在高科技類專利申請中,歐盟國家和美國的所占比例分別為29%和37%。
美國在計算機和自動化商務設備、微生物和基因工程、激光及半導體領域的專利申請明顯多于歐盟,且中國、印度和新加坡等亞洲新興經濟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專利申請亦增長迅速。
此外,與美國相比,歐洲專利技術與科研機構間的聯系也較為薄弱,致使歐洲在新的高技術產業實現突破存有一定困難。
5、盡管私營企業資金是研發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公共部門仍是研發投入的主要來源。
報告顯示,在高研發密度國家,如芬蘭、瑞典、丹麥、奧地利、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其私營部門和政府研發投入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這表明公私部門的研發投入應當互為補充。
在低研發密度國家,政府研發投入則成為創造和發展科技能力的關鍵。
盡管歐盟和美國的政府研發投入都相對穩定,但歐盟僅占GDP的0.64%,低于美國的0.83%。
因此,歐盟的公共研發資金必須得到補充,以確保私營部門研發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及科研機構的正常運轉和基礎設施的保障。
歐盟科學研究委員亞內茲·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nik)在報告發布后表示,知識是決定競爭的關鍵因素。
如果歐盟企業期望在今后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就有必要在現階段進識投資,歐盟各國政府則應采取適當措施給予幫助。
(任曉玲)
歐洲品牌屹立不倒的策略 的介紹就聊到這里。
更多關于 歐洲新藥研發面臨挑戰,推行創新藥物計劃 的資訊,可以咨詢 樂知網。
(樂知網- 領先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聚焦 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業務)。
關鍵詞: 申請專利 發明專利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