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生物技術行業之生物育種和生物醫藥,德國經濟依賴知識產權保護
專利代理 發布時間:2023-07-19 10:54:13 瀏覽: 次
今天,樂知網小編 給大家分享 德國生物技術行業之生物育種和生物醫藥,德國經濟依賴知識產權保護
德國生物技術行業之生物育種和生物醫藥
生物技術是綜合性學科,德國采用經合組織(OECD)對生物技術的定義:生物技術是指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結合先進的工程技術手段和其他基礎學科的原理,按照預先的設計改造生物體或加工生物原料,生產某種產品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技術。
為簡化表述,德國將生物技術分為白、紅、綠三種,分別表示工業領域的生物技術、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包括育種),在生物農業中衍生出“黑色”生物技術,即未來取代石油和煤炭的生物能源技術。
現就德國生物技術行業里生物農業(包括育種)和生物醫藥的總體情況、優勢領域、政府促進措施和與我國的合作情況概述如下: 一、德生物技術行業總體情況 OECD對生物技術企業分為兩大類,其一為專業性生物技術企業,其二為生物技術是其 部分業務的企業。
按照該分類,2008年德國擁有專業性生物技術企業501家,從業人員1.45萬人;生物技術是其 部分業務的企業(簡稱為“非專業生物技術企業”)為92家,從業人員1.56萬人。
醫藥類跨國企業即屬此類。
2008年專業性生物技術行業銷售額為21.9億歐元,同比增長9%。
德國生物技術行業的總體特點是: (一)行業較為穩定,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 德國生物技術行業在1996年至2001年間發展蓬勃,目前60%的專業性生物技術企業是此間成立的,近年行業發展平穩,每年新成立或破產的企業均為十幾家,專業性企業總數保持在500家左右,從業人員增長較緩。
從規模看,2008年的501家專業性企業中,87%為小企業,人數少于10人和50人的分別占43%和44%,50至100人的占8%,超過100人的僅占5%。
從行業分布看,222家企業(44%)從事新藥品或新診斷治療方法的研發,186家企業(37%)為服務性企業或供貨商,45家(9%)為研發“白色”生物技術,即工業領域的新材料或新程序,26家(5%)為生物農業企業。
在92家“非專業性企業”中,從事醫藥、工業、農業的企業分別為42、11和33家。
(二)企業研發投入比例較高,與科研院所合作緊密 德國專業性生物技術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研發投入比例較高,2008年研發投入為10.6億歐元,同比增長1.1%,占當年銷售額的近半。
德生物技術研發企業非常注重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專業性生物技術企業中,44%的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十分密切,24%的企業和工業界聯系緊密,與其他生物技術企業緊密合作的為22%。
(三)融資比較困難 生物技術研發是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融資普遍困難。
截至2008年底,在法蘭克福證交所上市的專業性生物技術企業為23家。
風險投資是德生物技術行業的主要融資方式,2008年有222家專業生物技術企業吸引了風險資本,另外有45家企業在2008年獲得了政府的促進資金。
近年,一些私人資本開始進入該領域,例如德國SAP軟件公司創始人之一Hopp先生在多個生物醫藥公司至少投資了3億歐元。
二、生物農業(育種) 生物育種屬于植物育種培植的一個分支,始于上世紀80年代,研發的重點是培育更優質或新型的植物品種以及避免或降低生物技術帶來安全隱患,目的是緩解日益增長的人口和有限耕地的矛盾,抵抗病蟲害,適應氣候變化造成的溫度升高、降水減少等變化,開發生物能源。
德包括生物育種在內的植物育種行業共有130家企業,以中小型為主。
其中100家從事植物育種,其他企業專營種子銷售和貿易。
該行業年銷售額約10億歐元,擁有15萬平米的暖房和3700公頃的育種田,從業人員1.2萬人。
擁有2600個國家和歐盟認證的農業種子類別,1.75萬個蔬菜種子類別,實現了育種業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近年德國農業育種企業的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去年占該行業銷售額的17%,達1.29億歐元,而1993年該比例為13%。
擁有生物實驗室25個,科研骨干278名。
2008年初,德國《轉基因法》修訂版生效,該法按照歐盟標準規范了轉基因作物種植的條件、安全評估和批準程序等。
截至2008年底,德國轉基因玉米試驗田為3690公頃,而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已達1.14億公頃,其中美國5400萬公頃。
德國經濟依賴知識產權保護
4月11日,德國政府和經濟界共同推出“預防戰略”,以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貝爾恩德·普法芬巴赫強調指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德國經濟尤其依賴于其創新能力的保護。
知識產權戰略融入企業整體發展戰略 以前,德國奔馳公司的知識產權工作分屬各部門管理。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公司于1996年成立了獨立的知識產權部。
雖然奔馳公司在許多子公司和分公司設有研發部,但知識產權部直接設在公司總部。
在德國,企業保護知識產權的組織體系有3種模式:一是由企業法律部管理;二是由企業研發部管理;三是由法律部和研發部共同管理。
但無論哪種模式,德國企業保護知識產權的組織體系呈現兩大共性:一是日趨集中統一。
這有利于德國跨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在世界各地得以統一實施,避免重復研發、重復注冊商標,節約經費;二是注重發揮法律作用。
在德國,中小型公司一般不設專門的知識產權組織機構,但均有律師提供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咨詢服務。
幾十年來,德國經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 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企業有效運用了知識產權制度,不斷提升和保持其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
德國企業將知識產權戰略作為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加以制定和實施。
具體來講,德國企業積極推動知識產權工作主要來源于3大動力:一是技術需要。
德國企業普遍認為,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獲取最大經濟效益,首先要在產品技術上取得領先優勢,只有不斷致力于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是市場需要。
德國企業十分注重專利技術開發與應用以及產品的不斷升級換代,以占領市場。
三是應對競爭對手需要。
德國企業通過保護自身知識產權,防止發明者把機密泄漏給競爭對手,從而被競爭對手模仿。
同時,他們也密切關注競爭對手在產品技術上的發展,尋找競爭對手的技術空擋。
據德國工業聯合會提供的最新材料,2006年,德國海關查獲的仿冒產品價值高達11億歐元(1歐元約合10元人民幣),比前年翻了5番,而全世界范圍內因侵犯知識產權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200億歐元。
應妥善解決知識產權保護與普及產品之間的矛盾 從整體氛圍出發,在企業為主心骨的基礎上,德國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企業主體、國家支持、員工努力”的知識產權戰略管理和法律保護體系。
國家在知識產權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予以強有力支持: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完備、知識產權訴訟案處理相對高效、在科技創新方面投資巨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雇員發明法》,它有效解決了雇員與企業之間在發明權歸屬方面的糾紛,規范了企業和雇員在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應用及收益方面的責任、義務和補償方法。
德國企業內部因此形成了企業和雇員雙贏的創新推進機制。
據統計,德國每年90%的專利申請為企業和研發機構的雇員發明,德國每百萬職工創造的專利數名列世界前茅。
近年來,由于仿冒品愈演愈烈,德國政府和經濟界推出了一系列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涉及法律、經營、技術保護和展覽會等領域,統稱為“預防戰略”,以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怎么寫作品是屬于我公司的證明
(一)作品的作者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即作者與該單位具有勞動關系,作者有權從單位定期領取勞動報酬,享受該單位為工作人員提供的工作條件,同時就接受單位在勞動合同范圍內安排的任務,并接受單位在工作上的必要的監督和指導。
(二)創作作品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單位的性質而提出的工作任務。
(三)創作作品應當屬于作者的職責范圍,單位在作者的職責范圍之外并在單位的正常業務之內委派作者完成某些作品,除非雙方有新的約定,不屬于法定的職務作品。
(四)作品基本上是依作者自己的意志創作,而不是依單位意志創作。
如果是按照單位的意志創作的作品,不是職務作品,而是單位作品,即應視單位為作者的作品。
職務作品是指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
其特征是:創作的作品應當屬于作者的職責范圍;對作品的使用應當屬于作者所在單位的正常工作或業務范圍之內。
在我國,除法律特殊規定以外,職務作品的著作權屬于事實作者,即自然人作者。
此為“一般職務作品”。
這是指根據著作權法第16條第2款規定,主要是利用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制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
特殊職務作品的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人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
德國生物技術行業之生物育種和生物醫藥 的介紹就聊到這里。
更多關于 德國經濟依賴知識產權保護 的資訊,可以咨詢 樂知網。
(樂知網- 領先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聚焦 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業務)。
關鍵詞: 發明專利申請 專利代理 ?